
六项重点任务为中医药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审核:余早早
六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拓宽中医医疗服务岗位,三级综合医院按照要求设置中医门诊和中医病房,床位数不低于医院标准床位数的5%。鼓励临床科室配备一定数量的中医医师,允许中医医师在临床科室按照注册执业范围开展与其执业范围相符的诊疗活动。落实用人自主权,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方面用好用足国家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分类建立中医临床、基础、科研人才评价标准。临床人才重点评价其临床疗效,基础人才重点评价其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和原创能力,科研人才重点评价其探索疾病规律,解决临床问题,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能力等。深化公立中医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落实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改革、科研成果转化等政策。完善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周期性评选表彰机制,定期评选表彰一批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
二是夯实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逐步扩大本科层次中医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招生规模,持续开展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到2025年,为每个二级以上县级中医医疗机构建立1-2个传承工作室。面向基层医疗机构医师和乡村医生开展中医药知识技能全员培训,用5年左右时间实现培训全覆盖。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人员配备,推广“县管乡用”“乡管村用”等人才管理模式,鼓励县域医共体、医联体内人才柔性流动。完善基层中医药人才薪酬分配和待遇保障机制。对本科及以上学历,经中医全科专业规范化培训合格并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可直接参加中级职称考试,考试通过的直接聘任中级职称。
四是统筹推进中医药重点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中药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支持建设一批省级以上中药炮制等中药传统技术传承基地、工作室。加强中医技师队伍建设,制定中医技师岗位标准和队伍建设措施,建立健全中医技师管理制度,在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序列中增设中医技师职称专业。加快急需紧缺和中医护理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中医疫病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打造高水平的中医疫病防治队伍。培养中医药传播人才、外向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加强少数民族医药人才培养。强化中医药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近年来,我国中医药人才规模快速增长、结构布局逐步优化,人才质量和使用效能显著增强。为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国家中医药局首次牵头制定了系统部署中医药人才工作的这一政策性文件,提出加强中医药人才工作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一是加快培养集聚高层次人才。在院士评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等高层次人才评选中,探索中医药人才单列计划、单独评价。面向国家重大项目、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重大人才计划等,吸引、发现、造就若干具有卓越科技组织领导才能的战略科学家。实施中医药领军人才支持计划,持续支持岐黄学者等各类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对领军人才实行人才梯队配套、科研条件配套、管理机制配套等特殊政策,培养造就一批中医临床大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建立健全面向青年人才普惠性支持措施,在重点人才项目、重大科技立项等工程计划中设立青年人才支持专项,促进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黄河流域等中医药优势资源较为集中的区域建设中医药高层次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来源:中国工业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
编辑:胡娜
■ 左宗鑫
《意见》分别提出中医药人才工作“十四五”和中长期的主要目标:到2025年,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基本建立,人才规模总量快速增长,区域布局、专业结构更趋合理,促进人才成长、吸引集聚的制度环境明显优化,培养造就一支基本满足中医药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实现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中医医师配置不低于本机构医师总数的60%,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到2035年,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制度体系更加完善,中医药领域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创新团队不断涌现,人才对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更加突出,对健康中国建设的贡献度显著提升。